日落将至
BAD NEW
DAYS AHEAD
2017.12.30
- 2018.2.10
Opening 2017.12.30
16:00
策展人:韩馨逸、李贝壳、李泊岩
艺术家:范西、高宇、胡庆泰、蒋竹韵、劳家辉、
李亭葳、毛韬、孙存明、耶苏
艺术总监:唐昕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院B2
星期二至星期六 10:30 - 17:30
冬至刚过,对生活于北半球的人们来说,一年中最漫长的黑夜已告终。而这一年来连续不断的地区冲突乃至战争、不可预期的自然或人为灾难、令人不安的各类公共危机和事件让人很难以纯然的轻松迎向未来。昼夜的交替、季节的轮转、岁时的循环……这些看似最稳固和基本的节律,似乎已经被一种无休止的加速和无规则的变动所带来的噪声淹没。我们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迎面遭遇,后者不再能够提供进步主义的许诺,也耗尽了乐观主义的遗产。在这充满风险的时刻,既有的想象和经验似乎陷入了无力的困顿和不安。这一方面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正在经历更彻底、更剧烈的剥削与耗损,另一方面,强度与加速的领域也打开了通向新的感知模式、历史意识、感性和美学的大门,在它背后,一种新的主体性呼之欲出。而“日落将至”作为本展的主题,用明暗交替一刻既模糊又强烈的视像,预示了某种临界状态的到来。
如果将今天以展览为代表的艺术生产-呈现机制,比作在特定场域下进行的由特定规则和内部动力所决定与制约的游戏,那么展览“日落将至”则试图通过个体的联合与协商,在重重现实干预和各种外部条件的限制下展开一次边界测试。既然过去的一切已不再能生产未来的允诺,朝向明天的愿景已无法作为共同行动的基础,而一种新的美学-政治方案还在到来的过程之中。那么,不妨将三位共同工作的策展人,每一位参展的艺术家,他们在现实条件乃至具体情境中完成的作品生产,这其中所形成的各种临时性合作关系,以及作为这些关系发生场域的展览空间……都作为这次展览的重要实验对象。通过建立一个临时性、想像性和实验性的合作“机构”,策展人和艺术家得以重新定义各自的位置和潜能。他们力图摆脱往常的创作模式,对当下与未来进行一次即兴的回应与想象,一次朝向逃逸线的轻快飞行,一次悬置结论的联合发明。在这个意义上,“日落将至”显然不是末日预言,相反,它通过呈现各种反身性的创作实践,揭示出我们共同而日常的耗损、重复和疲惫,也提示出生而为人的孤独、焦虑及短暂的欢乐。
“日落将至”,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大地上。
有一个蓝色入口我从不知道
艺术家:李一龙、刘符洁、范西、妮缪、娜布其
策展人:韦坤劼
时间:2017.12.23-2018.3.23
开幕:2017.12.23 15:00
地址:北京通州小堡69艺术区临中坝河
七木空间将于2017年12月23日呈现群展“有一个蓝色入口我从不知道”,五位艺术家李一龙、刘符洁、范西、妮缪、娜布其,在策展人韦坤劼设定的苛刻条件下各自完成一件新作,并互相链结。
在这个展览中,至少有两层小实验。
第一层:想要实验文字、听觉和视觉艺术之间是如何在互相影响中成型的。视觉艺术和音乐艺术各自作为一种语言,是一套跟文字系统完全不同的语言模式,这几者在被迫集中面对面的时候,其中细微的互相转化、摒弃、抵消、反抗,是否存在?这个存在有多大程度的说服力?
第二层:想强调艺术家作为个体的转化特征和接收能力。策展人在五位艺术家之间设定了一个单向规则,作品的流向是李一龙——刘符洁——范西——妮缪——娜布其。后者以前者的创作为出发点/背书/灵感进行新的创作,这是类似击鼓传花的方式,但不是简单的传递,因此整个展览不仅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表述,它更是一个叠加,几组作品所展示出的是其中的动态,展览本身就是一道轨迹。
每一个艺术家都从前一个艺术家的思考里取了一点碎片,作为链条的第一个艺术家李一龙则是从策展人那里接收到一首诗。策展人使用读的方式(发出声音)给李一龙发出第一个线索。这也引出本次展览标题(有一个蓝色入口我从不知道)的来源——它是这首诗的名字,整首诗所描述的正是“文字”本身,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之一,当它变化为其他形态时,改变了信息的接收和发射方式,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文字”因而成为贯穿整个展览的线索,也成为展览的起源。
“文字”一方面既是本次展览探讨的核心,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的“表象”:它引出其它种类的创作形态和新问题,并成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阐释的对象;它将与其它的创作类型一起,作为不同的语言手段,展示在同一个平台上互相理解、较劲、成就甚至抵触的过程。
“有一个蓝色入口我从不知道”注定是一个惊险的展览,它从一开始,就打算由表意的状态进入表义的时态中——对于所有创作形式来说,对意味、形态、情绪、状况进行表达可能更加容易蓬松柔软,而进入真义的里层时,则难免坚硬,它并不会看起来浪漫,也不自顾多情,它得像公式一样存在,它要对应逻辑。
这次试验试图在感受和情绪表达外,进一步来探讨语言的底层逻辑。未曾意识到的逻辑正漂浮在模糊性与多义性中,作为艺术家应该对此格外敏感。在冗长而笔直的无聊常识外可能有险情,也可能有新入口。
参展艺术家:陈维,陈晓峰,范西,李昶,蒋志,Kobie Nel,齐亚菲,张文心
策展人:李贝壳
监制:田恺
开幕:2017年10月28日 16:30
展期:2017.10.28 -2017.12.10
地点:鸿坤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42号院)
W.J.T. 米切尔在《风景与权力》中将绘画中的“风景”视为动词,改变了风景通常作为被观看的对象,而将其变成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发展过程。在摄影中,场景代替了风景,既包含室内也包含室外,既可真实亦可虚构,艺术家将“置景”作为一种构建空间的方式。因此置景在此处享有更大的主观性与权力。自摄影不再仅仅作为纪实的功用之后,艺术家在照片中便具有了如同导演般的权力,他们既可以改编旧的故事,也可以创造新的现实。
此次展览中的当代影像艺术结合了置景以及摄影技术,它们是人工巧思与技术结合的产物。在宏大叙事被抛弃之后,空间与时间也开始被艺术家更加肆意地打破,微小或宏大、过去或将来在影像的世界里都可以被操纵。当城市成为一个被过度使用并且由人工制品构成的场所,人们便开始在其中制造对生存空间的种种幻觉和想象。以照片、影像呈现出的现实中是否存在真正的栖居,我们仿佛可以从一种集体性的娱乐中找到答案。被影像与人造景观淹没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如同身处一个巨大的俱乐部。在将来,由虚拟景观制造出的城市留下的将是越来越脆弱的人为意志。
激发研究所将呈现范西个人项目《场 · 动词》。在这次芝麻空间的展览中,范西尝试模糊作品与展示空间的界限,抛开“作品感”的压力与既定的体验方式;试图捕捉人与时间,空间,材料以及图像之间不断变化、消失的关系。“场”在这里既是场域也是图像,关联着所有变化着的动态的关系。
在范西的作品尤其是《All Beings》中,闪光灯好比人身体延伸出的,在肉眼可见范围之外捕捉时间和物体的器官。它所制造的划痕、流动、反射、曝光过度,像一系列不安因素撕裂隐藏在黑暗中的不明物,寻找一个跨越时间秩序与表象叙事的入口,进入表面以下的场域。这是一种介于敏锐和暴力之间的控制。在这一次的展览中,范西延续了对光的“操控”并将其运用在空间之中,这样的处理像是对现代照相技术的外化,把光线作为成像的重要因素,引导着空间体验。因此,展览不仅仅是在呈现图像,也是一次图像生成的过程, 由人和光在空间中的介入而产生。图像不再被理解为一种复制现实的媒介。它们变成了承载变化的场域,需要通过光线的作用释放其生命力。
时间
2017.10.8 - 2017.10.18
开幕 10月8日 下午5:30
地点
激发研究所 @芝麻空间
2016.08.07 - 2016.09.01
开幕时间: 2016-08-07
艺术家: aaajiao徐文恺,丁世伟,董大为,范西,高入云,孔令楠,厉槟源,林科,陆扬,孙 研,温凌,UFO(吴珏辉、饶广禛、王志昂、尹曾惠子)+冯昊,闫冰,曾宏,詹翀,张新军 ,张永基,郑江
在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链条中诞生,在混沌和秩序的交替中,进行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能 量转换。这说的是宇宙,也是我们自己。我们生活在时空中,每个人又是一个小宇宙。 “内宇宙”群展分三小部分,一是物与宇宙、二是生命体验、三是归宿描述,展览是有 限探索中的临时节点。
主办:荷兰Foam摄影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
协办:品项
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迟鹏、封岩、范西、荣荣/映里、王宁德、庄辉
开幕式:2015年11月5日
展期:2015年11月6日-2016年1月17日
地点:荷兰Foam摄影美术馆一层展厅
展览总监:Marcel Feil、乐正维
策展人:冯博一、刘钢、王东
1、中国在“读图时代”的全民狂欢与自媒体的兴起,终结了摄影的“英雄时代”。摄影艺术家不再是普罗米修斯和堂吉诃德,他们只是影像泛滥中的泅渡者。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与失衡,艺术边界的模糊与交融,以及错综复杂,不断超越经验与想象之外的现实,让摄影艺术家意识到,摄影不仅是如何面对世界,而是如何回归自身——摄影,最终是解决自我的问题。这既纠结在个人隐秘的内心,也触发在混杂的现实中。我们共同拥有多少世界,也就共同拥有多少问题。然而,我们可能是在彼此不知情中向着同一个目的地涉渡,追寻着那个可能让我们狂喜,也可能让我们沮丧的答案。答案常常出人意表,而提出的问题更加耐人寻味。这次有关的中国摄影展览,我们挑选了中国6位不同代际的,活跃的摄影艺术家,他们用不同于传统,而又具有中国文化环境的新视觉,展示了中国这个时代现实和自我的问题。
2、摄影以“真实”的画面将之化为与观者的对视。碎片式的图像看似散乱无序,但当代社会之种种乱象,使生存处境的动荡不安,并以隐蔽的情绪打动人心之时,在此都有所反映,成为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反射。现实总是歧路纵横,摄影却在其间游刃有余。它逼视那些裸露的伤口,定格那些飘忽的人生,放大那些熟视无睹的荒诞……在镜头面前,现实纤毫毕现;同时摄影重组现实,由此产生另一个可见的视觉真实。在中国,图像成为历史的见证,有两层涵义:一是证实;另一个是证伪。当人们惊叹于纪实摄影的力量时,总是说:看啊,多么真实!其实,纪实摄影的力量并不在此———它的意义在于,使人在自以为是的状态中突然发现,自己距离真实是多么遥远。这次展览或以综合各种材料所得的丰富的肌理效果来强化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某种特色,同时也突出了传统文化在材料运用中的新意趣。这些图像,用尽可能简单的画面,让不存在来暗示事物曾经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刷新了荷兰观众对中国的视觉经验,给出有关形象生产的新的想象空间。人们已经习惯通过照片来直接获取信息,甚至已经不会过多思考照片的内容,这些照片却让人想象曾经的轨迹和样子。所以从这点来说,我们从未不认识,只是认识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艺术家:范西、刘符洁、娜布其
开幕酒会:2014年10 月25日(周六)下午3时
展览时间:2014年10月25日—11月21日
展览地点:星空间,北京市朝阳区半截塔村55号七棵树创意园C5
空间,作为极重要的因素,体现在《黑侏儒/上》的展览中,对内部空间的利用甚至破坏,给星空间在七九八最后一次展览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体验。范西的摄影作品也脱离了墙面,处于空间之中,从而产生了一种剧场式的全景呈现。在《黑侏儒/下》中,她的肖像摄影又安静的回到了墙面,致使摄影本身的内在力量发挥作用。与上一次展览剧场式的私密感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此次,空旷的场地之内观众要面对的是自己的和图片中的私密感,现实空间被心理空间所挤压的几乎消失于无。范西此次展出的系列肖像作品《正面》,于2011年开始创作至今,模特大多是她不熟知的人。她通过相机和模特进行交流,把复杂的感情隐藏在朴素的照片和被拍摄者平静的身体里面,却闪现着令人无法忽视的关爱和被深埋的沉重言语。拍摄者和被摄者,在相机镜头朝向模特的时刻成为一体,她们的身份进行着互换,她即是她们,她们即是她,这种感同身受使得每一张肖像都成为了艺术家本人的自拍像。
刘符洁新的作品在试图探讨雕塑的观看,以及对于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之间的感知差别,即在雕塑摄影和真实雕塑之间的真空地带——当我们看到一张拍摄雕塑的图片时,我们看到的究竟是什么?是一件雕塑还是一张图片?是触手可及的空间和体积,还是摄影所带来的迷人光线和阴影?亦或是两者皆有?对于雕塑的认知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摄影所带来的“圈套”,体积和空间转变成了稀薄纸张上黑白灰的色块分布,当眼睛在强迫大脑使这些色块还原为真实的三维空间的时候,身体却在抗拒——透视真的可以替代物体的实际存在吗?平面和立体之间的矛盾会出现在观看中,而矛盾的呈现也恰恰正是作品的特殊之处,所以,是观看者的矛盾,同样也是艺术家自己的。
娜布其对于雕塑的理解更多的来源于身体以及物体在空间中的存在感。对她来说,物质和物体的概念很重要,与画面所带来的异度空间不同,物体在空间中的存在是极为真实和不可替代的,并且以身体的感知作为基础。在这次展览中,她新的雕塑/装置作品《物体 No.3》,使日常的普通物品具有了非日常的感知。同时,由于运动的加入,使时间的流动性成为了雕塑的一个部分——静止的雕塑消失了,只剩下无数的凝视片段;但如果把时间理解为平面的而非线性的,这件运动着的雕塑反而具有了永恒感,在时间的平面之内,每一个瞬间都定格为永恒,就像无数的物体在某一瞬间的运动定格一样,因为时间对于所有物体来说,都是平等的。
参展艺术家:范西、娜布其、刘符洁
展览时间:2013年6月27日—7月25日
开幕酒会:2013年6月27日下午3时
展览地点:星空间,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二号七九八艺术区东街
“黑侏儒”这个词源自于沃尔特·司各特(Scott Walter)一部非著名小说的题目,在三位参展艺术家看来,选择这个题目并不是源自于它的哥特式特征,而是因为它代表了某种真实的存在境况。当去除了带有装饰感的外表和修辞,真相赤裸的摊开在眼前,也许是丑陋的和不堪的,却带有沉重的生命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并不因为弱小和容易被忽视而消失,反而因为去除了表象和具有某种独立的尊严感而变的愈发强大。真实性本身便具有绝对的残酷感,就像黑侏儒这个词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迫使人直视生命的真相。她们在各自的情绪中找到了相关的映射,这些情绪复杂、深邃、幽暗不清,并且被发散出各自不同的语境与指涉。